close
2006年9月刊 科學人雜誌 封面故事
專家的能力從何而來?科學家藉由研究西洋棋大師的思路,瞭解人類如何在專業領域內成為行家。
(以下內容部份引用科學人雜誌內容,所有版權為科學人雜誌所有。)
話說科學家為了瞭解專家腦中的思考邏輯,以及為何會稱為「專家」
於是決定以「西洋棋」當作實驗
透過電腦的腦波測試
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
在比較新手與高手之間的思考邏輯中
的確發現高手比新手容易想到更多步棋
然而比較高手與專家時,卻沒有想到更多步棋
倒是增加了做出好棋的機率和時間
至於為什麼專家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出好棋呢?
研究發現,專家常時間思考時並非都按照邏輯思考
許多的時候,都是從長期記憶區將以往的經驗來判定的
書上用了一個很好的例子
以"Mary had a little lamb"這句話來說明
對於大多數以英文為母語的人而言,這句話包含在一首耳熟能詳的詩中。
而在這樣狀況下,視為「一個意元集」
(意元集用比較口語比較容易懂得講法,就是記憶區的標籤。可以想像是以一張3M的便條紙將這句話寫在上面,並貼在記憶區內,當需要用到這句話時,只需要將這張便條紙拿出)
然而對於一個只懂英文意思卻不知道這首歌的人
就必須花五個集組
要是對一個只知道字母卻不認識這些字,這句話就必須花18個集組
這個可以告訴我們什麼?其實專家並沒有過人的邏輯能力
也沒有過人的記憶能力
只是,它懂得將所看過的棋盤、每個棋所對應的方法,當作一集組
然後當比賽時遇到這個狀況,它只需要將記憶區的集組拿出來用就好了
專家並不是都強於過人、更不可能是天才
他們也是凡人變得!
科學家賽門自創了一個「10年定律」的心理法則
內容是在任何領域中藥成為專家,都需歷經10年的寒窗苦讀。
練習所造就的「經驗」,是成為專家的關鍵
或者說單純的練習可能還沒用
而是要專研!
啥?專研?怎麼專研法?
比如說西洋棋,「看高手的棋譜」比「自己下棋」還要有用
目的是要去思考,為什麼高手要這樣下棋!
或者說專家發現,要成為專家動機比天生才能更有用
也許要打從心裡對這方面認真吧
也許因為我是老師,所以就對這方面很認真
畢竟,能有效的讓學生對數學感到相當有興趣,這也許是讓學生進步的動機啊
書中並沒有切卻的提到讓人快速的到達「專家」的能力和辦法
但是「成功建立在成功之上」似乎是讓小孩能有更大的動機在學習呢!
自己教數學,還蠻能體會這個道理的
懂的人,因為能夠「炫耀」自己的能力,也會在此方面更加努力
不懂的人,因為常常沒辦法表現自己的能力,也造成在這方面欠缺興趣
有時候拿捏這個標準也挺難的。
也許哪天,我可以訓練出一個數學專家(遠目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